百变女人秀_女人的资讯平台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2020-08-06 04:32:35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-

4月23日

我们迎来了又一个

世界读书日

每打开一本书

就是一隅静谧时光

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


一场疫情

让大家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

“宅”在家里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

去感受阅读的力量

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,晨报记者走近10~60岁六个不同年龄层的人,与他们一起品味阅读的美好,听他们讲述最受感动或者感悟最深的书籍,传递阅读正能量,在墨香中,在字里行间,寻找幸福生活的勇气,让内心充实而温暖。


12岁六年级学生詹以恒:“我会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詹以恒

推荐书籍:

《早安豆浆店》《水浒传》《洞》《基督山伯爵》《万物》《博物》


12岁的詹以恒,是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,虽然年纪不大,但已经有较大的课外阅读量了。“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,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,我的阅读就是这样起步的。”

詹以恒以一种讲故事的语气说道,她从开始的“听别人讲故事”,再到后来的“可以自己读故事”,到现在的“独立阅读”“大量阅读”,“阅读逐渐占据了我的生活。”在詹以恒家里,其父母给她设置了一个书架与一个书柜,分别放置了课内阅读以及文学、科学类等课外阅读的书籍。

疫情期间,宅在家的詹以恒读了什么书?她兴冲冲地向记者展示了《水浒传》,她说从书中感受到了梁山好汉的豪情仗义;还有一本名为《洞》的书,让她感受到了书里描写的社会的残酷性;她还看了《基督山伯爵》,“这本书展现了主人公人生的一路坎坷和艰辛。”

“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本书是《早安豆浆店》,我最爱看这本了。”詹以恒告诉记者,这本书是她3年级时阅读的,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能背下来,共有31篇,每一篇都在讲述美德的故事。她解释道,自己去阅读这些故事,不只是阅读故事本身,还会启发自己的思考,比如,面对困境时,大部分的故事会让人去思考,要如何保持冷静的状态。

“我现在最感兴趣的书籍是科学与文化这一类的。”期间,她还向记者展示了《万物》《博物》这两本刊物,“里面讲的东西很有趣,我看得津津有味,还能从里面收获很多知识。”

对于第25个世界读书日,詹以恒引用和分享了作家池莉的一句话,“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,那么阅读就像阳光。”最后,她向记者表示,读书不仅限于读书日,她将会继续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。


21岁童话作家丁之琳:“读了十多遍《红楼梦》都不会腻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丁之琳

推荐书籍:

《红楼梦》《小王子》《永远讲不完的故事》《毛毛》《好心眼巨人》等


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绕过童话长大,出生于新世纪前夕的丁之琳也是。丁之琳今年21岁,是南昌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四学生,因从小喜爱阅读童话书籍,她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一位童话作家,入选《意林·少年版》“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”。

因受疫情影响,丁之琳现在仍在家中对毕业论文作最后的修改,但阅读仍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事。

丁之琳告诉记者,她生长在赣南,因小学时期订阅的杂志《小星星》和《小学生之友》与书籍结缘,“上面有很多很好看的童话故事,特别是《小星星》上的巫婆村,我到现在印象都还很深刻。”

童话书籍,正如一道光,照亮了她的童年,也为她指引了未来的路。少年时代,她开始产生自己创作童话的念头。从单纯的爱好,到初出茅庐,再到有所成就,一路走来,她保持着对写作的热爱。目前,丁之琳以本名及笔名夏铃音,在《儿童文学》《读友》等刊物已发表童话作品16万余字。

说到令人感触最深的书籍,她推荐了《红楼梦》,她说,“这本书我读了十多遍都不会腻,每次都是一边看一边赞叹,希望能学到一点皮毛。”

丁之琳最感兴趣的书籍是儿童文学类作品。“小时候我就对儿童文学特别感兴趣,现在也还是很喜欢。”丁之琳告诉记者,目前她的书籍阅读总量为400余本,她家书柜里的书籍主要是儿童文学类作品,如《小王子》《永远讲不完的故事》《毛毛》《好心眼巨人》等,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写作偏好,另外一方面,她觉得看儿童文学作品的话可以放松心情。“看这些书有治愈的作用,可以让我更加精神满满,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。”

“我觉得阅读真的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,好处真的太多了。”她说,书籍是很好的心灵伙伴,在读书的过程中,我们既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,又能感受到抚慰心灵的力量。

30岁公务员邓津龙:“读书, 永远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邓津龙

推荐书籍:

《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》等人文社科和非虚构类书籍


已是而立之年的邓津龙是南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,2014年参加工作的他实现经济独立之后,终于实现了“买书自由”。因此,这些年来,大多数周末的休闲时光,他都流连在南昌青苑书店、拾得书屋、席殊书屋和文教路旧书一条街等地方淘书买书,并且乐此不疲。至此,“喜欢书”也便成了他为自己贴的一个标签。

出生在农村的邓津龙,受其父亲平时喜欢读书看报的影响,从小就爱读书写字。他现在还记得,自己考入大学后,学校图书馆就成了自己常打卡之处,在图书馆的阅读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和“有思想”了,他至今还特别怀念大学时的那段“泡馆”时光。

“参加工作后我平均每月读2~3本书,一年的阅读量在30本书左右。”邓津龙的住处有着一处藏书的小书房,取名为“守望轩”,寓意守望一切美好的事物。他的藏书以人文社科、文言小说和历史文博类书籍居多,还有一些书帖画册、话剧剧本、漫画以及绘本等。他说,自己相对来说更喜欢读人文社科和非虚构类书籍,“通过阅读这类书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情商和理性思考能力,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,从而对这个世界认识得更加透彻。”

说到感触最深的书籍,邓津龙推荐徐贲所写的《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》。他称,今年春节假期,因为疫情宅家不能外出的他又重温了一遍这本书,“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为了以牙还牙,而是为了实现和解,帮助建立正义的新社会关系。”

“阅读其实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生活方式,就和吃喝拉撒睡一样,必不可少,习以为常。”他介绍道,一本好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鼓舞慰藉以及获得新知识的快乐,也可以让孤单的自己忘却烦恼,不觉寂寞。“吹灭读书灯,一身都是月。”邓津龙相信,读书,永远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“希望大家都能与美好相遇!”

41岁图书编辑许复:“与书籍为伴,自有一股萦绕身心的别致书香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许复

推荐书籍:

《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》《围城》《边城》《湘行散记》、汪曾祺散文集


《我们的父辈血肉丰满》是一部纪实散文集,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,该书的作者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,她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关于父母、亲人和众多革命先辈的红色记忆,描画出一代人为革命、为追求新世界抛头颅洒热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。

41岁的许复是这本书的编辑之一。“作者描写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先辈们,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,在现实生活中,他们和许多普通人一样,有着自己的血肉之躯、爱恨情仇,读起来很让人感动。”许复说,他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已有19年了,同时他也是一个爱书爱阅读之人。

许复回忆道,他真正的阅读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,那时候他在外公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《薛仁贵征东》,于是一发不可收拾,阅读了许多这一类型的小说,“阅读能让人安静下来,养成一个思考的良好习惯。”大学期间,他把钱钟书以及钱钟书夫人杨绛的作品都通读了一遍,“这样能从这些优秀的作者身上学习到方方面面的东西,有知识,也有为人处世等,读下来会感觉自己受益良多。”

在大学读中文系的许复,毕业后选择了与书籍打交道的编辑工作,每日的工作是看书编书,主要编辑文学类图书与大众读物。“以前网上能够查找的资料比较缺乏,我们每编一本书要看许多相关的内容,要做大量的阅读工作。”他告诉记者,虽然有时会感到有些枯燥,但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比较充实,“能学到很多知识,获得理性的熏陶与启迪。”

工作之余,许复还保持着自己的阅读偏好。“我喜欢偏文艺类型的,有散文、小说、古典文学等。”他认真地向记者介绍道,他现在还喜欢钱钟书的《围城》,也喜欢沈从文、汪曾祺这些作家的文字,包括《边城》《湘行散记》与汪曾祺散文集等,他觉得这些书中的语言清新质朴,背后隐藏着对乡土的眷恋,对生命的热情,有着普世的悲悯情怀。

“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”许复说,他觉得与书籍为伴,自有一股萦绕身心的别致“书香”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而香却在骨子里。


54岁大学教授李似鸿:“多读书,读好书, 让内心更丰盈与充实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李似鸿

推荐书籍:

《通往奴役之路》(哈耶克)《华盛顿传》(欧文)、《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》(莫里森等人)


李似鸿是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一位教授,在学校主讲《西方经济学》《金融学》《发展经济学》《农业经济学》等课程。“小时候,家里没有什么书可读,逮到什么读什么。”今年54岁的李似鸿至今仍记得,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在1983年读高一时,在学校阅览室借阅了大量的《当代》《十月》《收获》《诗刊》等文学杂志,“几乎一两天就看完一本,如痴如醉,当时《诗刊》上有一篇黄永玉的《老婆呀你不要哭》,尽管很长,但我读得几乎都能背下来了。”此后,在他就读的多个学校中,他都会去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借阅大量的书,除文学作品外,还会涉猎文学批评、美学、哲学等方面的著作,“把图书馆相关方面能借的书都借了,主要是从古希腊到近代德国的哲学著作,基本上都读了一遍。”

“原来我是一本一本地看,后来是一个人(作者)一个人地读,近来我就集中地读了韦伯、诺斯、福山、布罗代尔等人的书。”李教授介绍,作为教师,他家的书还算不少,除了南昌的书房,他在修水县老家也有一个书房,“主要是这边的书没有地方放了,分一些回去,正好寒暑假期间可以读。”

“书读得越多,越觉得好书还在后面。”李似鸿回顾道,欧文的《华盛顿传》和莫里森等人的《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》等书籍都令他感动,“当然,硬要推荐一本书,那还是哈耶克的《通往奴役之路》。”

“读书时,我很少去关注什么学科,只关心该书想表达什么思想。比如,韦伯、福山、肯尼迪、诺斯、阿西莫格鲁等,分别是社会学、政治学、历史学、经济学方面的学者,但其著作表达的思想,殊途同归。”他呼吁道,“多读书,读好书。毕竟,决定生命质量的,还是内心的丰盈与充实。”


63岁退休人员张立东:“老年群体也需要不断 阅读与思考”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张立东

推荐书籍:

《童年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我的大学》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》《水浒传》《青春之歌》


“我每天早上都醒得比较早,每天早饭前基本上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和写东西。”今年63岁的张立东,是一位公务员退休人员,目前其一年的阅读量300多万字。

因为爱好的原因,张立东现在从事的是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,“学习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,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,还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知识,并对其它相关知识的书籍有所涉猎,比如历史、文学、神学、易经、医学、法律等。”

张立东介绍道,读书是他一生的爱好。他从小就爱读书,小时候看书主要看描写英雄人物的书籍,如:《童年》《我的大学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》《水浒传》,还有《青春之歌》等,“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,我看历史、自然科学以及工具书会更多一些。”

“要说在我的一生中阅读感触最深的书,那还是40年前读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”张立东回忆道,该书展现了主人公保尔敢于挑战命运,为理想和事业做出牺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。


“他的精神曾激励遇到苦难时的我,是他一直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。”张立东告诉记者,他觉得老年人这个群体也需要不断阅读与思考,他现在看书很少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籍,“现在读书目的性比较强,加上记忆力有点衰退,所以常常会反复阅读某一本书,读得最多的还是专业方面的书籍。”


全民阅读,快乐阅读

世界读书日,

扫码参与我们的赠书活动吧↓↓

人为什么要读书?他们给出了答案!

来源:晨报首席记者 魏依晨、吴显林

推荐阅读:图灵手机